建“兩城”,就是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著力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消費中心、醫療中心、教育中心。這是推動運城發展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厚植發展新優勢的現實抉擇。
一
城市的競爭,首先是定位策略的競爭。精準的戰略定位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遵循。只有在全省乃至全國發展戰略格局中認清自身地位與實際,運城才能找到城市發展的長遠之道。
運城地處黃河之東,古稱“河東”,地界輪廓像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鑲嵌在山西省的西南端。北與臨汾市的翼城、曲沃、侯馬、鄉寧毗連,東與晉城市的陽城、沁水兩縣接壤,西南皆為滔滔黃河,與陜西、河南兩省隔河相望。
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在山西省“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新型城鎮化格局中,運城作為“六大市域中心”城市之一,未來,將成為山西加快融入關中平原、中原城市群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協作區,大幅提升發展位勢和區域影響力的“南大門”。
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全省發展處于深度轉型期,我市發展進入全面提速期,處于轉型發展、振興崛起的關鍵階段,優勢與短板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優勢看,我市區位交通優勢凸顯。運城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區域,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運城機場三位一體的立體化交通格局已經形成。另外,黃河流經長、森林覆蓋率高、濕地面積廣,是山西生態條件最好的城市。從劣勢看,我市城鎮化發展質量偏低,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弱,城鎮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短板突出,治理能力不強,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低。
如今,國內大循環暢通有利于我市發揮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平臺優勢,吸引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更好運用國內要素資源,為挖掘國內市場投資和消費潛力拓展了新空間。面對這一機遇,我市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厚植發展優勢,主動融入全國全省大局,建強建優晉南市域中心城市、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關鍵環節城市,推動我市由晉陜豫區域交界城市向區域樞紐城市轉變。
建強建優晉南市域中心城市,就要堅持一體化、網絡化、緊湊化、精致化、生態化、特色化的城市發展思路,大幅提升產業、生態、文化、金融等城市功能和首位度,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建設高標準生態城市、高品位文化城市、高品質宜居城市。
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關鍵環節城市,就要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承接國內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激活市場消費潛力,推動更多產品和服務進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高端。
三
知行相長,知得清楚、知得準確,才能開出精準藥方。
建“兩城”,要構建“一核三翼七支點”空間格局。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完善市域空間布局,以中心城區為引領,加快推進鹽臨夏一體化,打造市域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區。發揮河津、永濟、聞喜3個產業強縣(市)、人口大縣(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將其打造成為促進全市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三翼。深入挖掘萬榮、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平陸和芮城等縣的潛在需求和發展空間,將其打造成為支撐全市新型城鎮化的7個重要支點。發揮交通先導作用,加強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及縣城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核—翼—支點聯動發展。培育城市經濟增長極,打造富有晉南特色的品質之城、智慧之城、韌性之城。
建“兩城”,要增強中心城市核心帶動功能。按照“中優、北進、東拓、西聯”的空間發展策略,以黃河金三角(運城)創新生態集聚區為花蕊,以老城品質提升組團、城西均衡發展組團、空港產業融合組團、北部城鄉融合組團、城南文化保育組團為花瓣,打造“花開河東、精美運城”的一蕊五瓣“都市之心”新格局。
完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推進城市路網、管網、綠化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河東書房”社區全覆蓋,加快構建“15分鐘生活圈”等快捷服務體系。開展城市風貌提升,把準城市文脈,塑造特色風貌,建設“城市客廳”,打造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具有鮮明識別度的晉南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分類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綜合治理等,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增強城市治理能力,樹立城市全生命周期理念,建設“城市大腦”,下沉治理力量,實現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兩城”,要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城市內涵品質,高質量建設大縣城。加快補齊縣城市政基礎設施短板,重點開展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推進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和體育場所功能,提升縣城公共服務能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強化縣城產業功能,推動物流、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縣城集聚,打造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吸納農業人口轉移的主陣地。
建“兩城”,要實施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統籌推動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一體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建立統一的城鄉要素市場,暢通要素下鄉通道,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房屋,推動“人”“地”“錢”等要素雙向流動。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扶持創建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設一批農業主題公園、田園綜合體、鄉村民宿等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城鄉融合發展平臺。發揮重點鎮和特色小鎮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對具有區域性綜合服務和城鄉社會管理功能的重點鎮賦予相應管理權,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小鎮、康養小鎮、文旅小鎮等特色小鎮。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建“兩城”,既需要信心,更需要堅持不懈的恒心。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時間節點上,我們一定要披荊斬棘,善作善成,將運城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晉南市域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全國新發展格局關鍵環節城市?。ㄓ浾?楊紅義 張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