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區兩城三強市三高地”的目標定位中,“三強市”作為推動運城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科學路徑,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其中,打造新興產業強市,要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構建傳統產業支撐有力、新興產業高端引領、未來產業競相涌現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造新興產業強市,正逢其時。
一
產業是立市之本,轉型之要;戰略新興產業更會決勝未來,影響長遠。
國內各區域間的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已經成為重要指標。構建新興產業高端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對我市而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乎市域經濟發展的未來。堅持向實體經濟聚焦發力,加快形成多點產業支撐、多元優勢互補、多級市場承載、內在競爭力充分的產業體系,勢在必行;以產業類項目為重點,圍繞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扎實推動項目謀劃引進和落地建設,以好項目大項目建設支撐運城高水平崛起,勢在必行。
近年來,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到省委打造“新興產業強市”、構建“創新高地”的部署,到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做優做強基礎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的要求,再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全面建設十大主導產業集群基礎上,重點打造‘合(和)汽(氣)生材(財)’新興產業地標”的安排,中央、省委指示在我市的落地實施執行有力,市委、市政府以新興產業拉動全市經濟轉型的執政理念脈絡清晰。
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打造新興產業強市,應知,需認清我市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可能;要行,要在當前實際基礎上,把握機遇與挑戰,找準“因市制宜”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當前,我市原材料工業基礎較好,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煤焦鋼化、煤電鋁材等主導產業優勢突出,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皟尚乱恢亍奔葱滦突A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也為我市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完善城市功能注入了新動能。
但是,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倒逼轉型發展提速,我市面臨不進則退的發展局面,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必須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
知行合一,方能行遠?;诖吮尘?,致力于打造新興產業強市,我市要實施大抓工業戰略,要堅持把工業發展放在經濟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增總量、擴規模、提質效,進一步做大實業、做強產業、做優主業,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要聚焦“六新”突破,打造工業“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擴大有效投資,發展現代服務新業態,構建要素充沛、結構優化、動能強勁的現代產業體系。
總的來說,要圍繞“新”字做文章,深入實施“415”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培育工程,著力打造“合(和)汽(氣)生材(財)”新興產業地標,在壯大工業經濟實力上架梁立柱。圍繞“高”字求突破,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培育發展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光電科技等高端產業,在未來產業發展上搶灘占先。圍繞“轉”字下功夫,以新基建、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在產品迭代升級上拔節起勢。圍繞“強”字見實效,推動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和引進一批科技小巨人、單項冠軍、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形成大型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
三
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打造新興產業強市是個系統工程。
打造新興產業強市,要打造工業“十大產業集群”。立足全市現有工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狠抓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打造一批千百億級產業集群。做強先進裝備制造、精品鋼、新材料、特色農副產品加工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改造提升綠色焦化500億級產業集群,培育打造數字經濟、現代醫藥和大健康、節能環保、新能源、綠色建材5個100億級新型產業集群。實行產業集群群長制,加強工業強基項目建設,推動制造業比重穩步上升。到“十四五”末,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拐點顯現,二產比例超過50%,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1300戶、增加值1100億元左右,新興產業成為支撐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打造新興產業強市,要擴大有效投資。堅持項目為王,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用好項目“四庫”管理模式和“五個一”推進機制,狠抓項目建設,持續深化“1311”重大工程項目,“十四五”期間,謀劃庫項目動態總投資規模達到5萬億元。深化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創新招商模式,圍繞“415+1”特色產業,重點面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開展定向精準招商。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規范有序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聚焦“兩新一重”,精準用力,加大補短板惠民生力度。
打造新興產業強市,要加強開發區建設。深化開發區“三化三制”改革,復制推廣廣東和海南自貿區、省綜改示范區等先進制度經驗,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全市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引領區。強化開發區要素資源保障,優化調整用地供給,實行“標準地”常態化掛牌出讓。完善標準化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提高綜合承載力。支持開發區建設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進一步完善研發、轉化、交易、服務等集成化功能。推動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打造新興產業強市,要發展現代服務新業態。提升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數字信息、科技服務、電商等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質發展健康、養老、體育、教育、家政等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做好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文章,創建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建設兩化融合示范城市。發揮中心城區產業基礎、要素集聚優勢,發展總部經濟、平臺經濟等,打造高端服務業集群。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促進服務業品牌化、標準化發展。
打造新興產業強市,要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堅定不移擴大內需,更好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和投資關鍵性作用,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互促互進。建設一批城市商業綜合體,加快便民消費商圈建設,升級改造河東風情步行街、南風廣場步行街等特色街區,打造社交、出行、學習、娛樂、健身等標志性消費場景。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加快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完善農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增長機制,逐步降低城鄉收入差距。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放心消費行動,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消費領域信用建設,營造便利、安全、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全面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完善供應鏈體系,提升消費品供給質量,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建設“互聯網+”消費生態,加快發展假日經濟、夜間經濟和會展經濟。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催生新動能的“孵化器”,是實現新藍圖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時已至、其勢已興,前景可期、前程萬里?。ㄓ浾?楊紅義 張曉麗)